牛皮癣还那么难治吗

2025-09-09

如初

41 #科普

 

银屑病(英语:psoriasis)又称干癣,中医称之为白疕,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和红斑,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因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根治,此类特征曾被借用形容街头乱贴、难以清除如牛皮癣一般的小广告。

 

目前,银屑病确切的发病原因还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都有关联。已发现超过80个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其中许多与免疫通路有关。而影响银屑病发生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包括感染、精神压力、肥胖、吸烟、酗酒及某些药物作用等。银屑病的发生是在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由免疫系统中抗感染的细胞错误地攻击正常的皮肤细胞所致。像这类由于免疫失调(自体免疫细胞攻击自体健康细胞)导致的疾病可以统称为自免性疾病。较常见的还有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和干燥综合症等,目前发现的这类疾病至少有八十多种,几乎可能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1自免性疾病——免疫细胞攻击和结果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即便是病情相对较轻的,发生于皮肤上的银屑病也常常因为局部的瘙痒、不适、刺扎感和疼痛影响日常生活。而关节病型银屑病和银屑病合并系统疾病,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银屑病确诊后,患者可以首先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调整饮食辅助控制病情。但在疾病急性发作或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仍应及时寻求药物治疗。一些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中,根据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治疗的效果和发病的面积和部位等,将疾病分为轻、中、重度。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外用药物、光疗和系统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手段,达到控制及稳定病情,减缓疾病发展进程,抑制皮损加重及瘙痒等;避免疾病复发及加重,减少药物近期与远期不良反应。控制与银屑病相关的并发症,减少共病发生;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随着创新药物的不断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升级换代,有望突破传统抗炎治疗仅能缓解疼痛、发热与炎症的局限。目前临床可及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两类。其中,生物制剂以抗细胞因子制剂为主。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在感染、炎症、损伤或各种刺激下产生,介导细胞间通讯,并在促进免疫以及促进或抑制细胞分化和增殖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细胞因子可以从根源上减轻免疫系统的攻击作用。根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有抗 TNF(肿瘤坏死因子)制剂和抗 IL(白细胞介素)制剂两类。我国批准上市并已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2/23抑制剂、白细胞介素23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及白细胞介素36抑制剂五大类九种制剂。主要有: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 英夫利昔单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白细胞介素 12/23 IL 12 /IL 23)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白细胞介素 17AIL-17A)抑制剂)。据临床研究报道,这些生物制剂有超过一年以上的持久疗效和安全性,中重度银屑病的应达率均可在70%以上。

 

2 国内已上市药物对比

 

现已批准上市的小分子靶向药主要包括两大类共四种,分别是靶向磷酸二酯酶4PDE4)和Janus激酶(JAK)。靶向药物抑制它们后,可控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与生物制剂需要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给药不同,治疗银屑病的小分子靶向药均可口服。便捷的使用方式弥补了小分子药物效应略低于生物制剂的缺陷。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生物制剂还是小分子靶向药物,都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可能增加免疫抑制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甚至潜伏结核病复发等。该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目前,生物制剂或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用于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

 

虽然银屑病同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是一种非致死的慢性病。然而,它也好发于年轻人群,同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使患者身体不适、外貌形象和心理健康受损。因此,大量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正推动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的快速增长。据对2024年制药业的盘点,仅用于治疗银屑病的在研生物制剂品种近50款,涉及70余家企业,药物研发正经历从广谱抗炎精准调控的范式转变。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对疾病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与现代制药技术的持续突破,将会涌现更多的创新药物,银屑病有可能实现彻底治愈。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 [J] 2023.中华皮肤科杂志56(7) : 573-625.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J] 2024.中华皮肤科杂志57(11) : 97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