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 破解“癌王”困局:胰腺癌疫苗临床研究突破与全球化战略

2025-04-27

有临医药

37 #有临直播

2025年被视为胰腺癌治疗的转折年。随着mRNA技术、细胞疗法及靶向KRAS突变等领域的突破,肿瘤疫苗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临床,多项II/III期研究数据惊艳亮相。为加速前沿成果转化、推动全球研发协同,有临医药医学总监李晓梅博士于4月23日19:00开启专题直播,深度解析胰腺癌疫苗临床进展与国际化战略布局,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

 

李晓梅博士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拉开序幕:

流行病学:中国胰腺癌发病率以每年1.5%递增,2030年预计年死亡病例将突破12万;

治疗现状:R0切除患者3年生存率仅43%,晚期患者中位OS不足1年;

基因特征:98%胰腺癌存在KRAS突变,60%表达Claudin 18.2,靶向治疗需求迫切。

 

“胰腺癌的异质性、免疫抑制微环境及KRAS等基因突变,是治疗失败的三大核心原因。” 李晓梅博士指出,肿瘤疫苗通过激活特异性T细胞应答重塑肿瘤微环境,有望突破传统治疗局限,为长期生存带来可能。

 

 

 

三大疫苗技术路径与临床突破

 

 

1.RNA疫苗:新抗原导向的个体化免疫治疗

  • BNT122(Cevumeran):基于患者肿瘤突变定制的mRNA疫苗,联合mFOLFIRINOX方案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II期研究数据:中位无病生存期(DFS)达21.4个月,较传统方案(12.8个月)提升67%,3年OS率43.2%;

机制优势:通过脂质体纳米颗粒递送20个新抗原,激活CD8+ T细胞靶向清除微转移灶;

挑战:个性化制备周期长(6-8周),成本高昂(单患者费用超10万美元)。

 

2. 树突细胞疫苗:自体免疫的强化防御

  • MesoPher:自体树突细胞负载肿瘤抗原,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I/II期数据:2年无复发生存率(FFS)64%,总生存率83%;

创新设计:静脉与皮内双途径接种,增强抗原呈递广度;

局限性:需患者自体细胞制备,规模化生产难度大。

 

  • PEP-DC1(瑞士研究):个性化多肽负载树突细胞,联合PD-1抑制剂与化疗。

早期结果:化疗后接种疫苗组T细胞应答率81%,DFS较对照组延长5.2个月。

 

3. 多肽疫苗:KRAS突变导向的机制性突破

  • TG01/GM-CSF:针对KRAS突变(G12D/V/R)的7种多肽疫苗,联合吉西他滨辅助治疗。

生存数据:中位OS达33.1个月,KRAS突变患者3年OS率52%;

免疫应答:94%患者产生特异性T细胞反应,DTH阳性率81%。

 

  • ELI-002:靶向KRAS G12D/G12R的AMP-CpG复合疫苗。

术后MRD阳性患者:接种后ctDNA清除率68%,6个月无复发率76%。

 

 

 

中国力量:本土创新与临床研究进展

 

李晓梅博士重点分享了国内团队的突破性探索:

 

  • 瑞金医院(沈柏用团队):个性化新抗原mRNA疫苗(NCT06577532)联合PD-1抑制剂,用于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初步ORR达28%,疾病控制率65%;
  • 华西医院(吴泓团队):新抗原RNA疫苗联合化疗(NCT06344156),针对术后高危患者,6个月复发率较传统方案降低40%;
  • 浙江人民医院(刘洋团队):基于肿瘤微环境调控的GM-CSF疫苗(NCT04810310),显著提升CD8+ T细胞浸润,2年OS率51%。

 

“中国已启动16项胰腺癌疫苗临床研究,覆盖术后辅助至晚期一线治疗。尽管多数处于早期阶段,但本土化创新正加速追赶全球步伐。”

 

 

 

全球化战略: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赋能

 

中国创新药企"出海"需求激增,李晓梅博士结合有临医药的国际化实践,提出四大协同策略:

  • 中美双报IND提速:通过AI驱动的中英双语资料生成与eCTD提交,将IND审批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35%
  • 创新型设计致胜:单药与联合药物开发同时布局,可采用灵活试验设计(如早期研究中剂量回填,篮子设计,适应性设计等),助力更快更早拿到较多临床数据,更早一步推进关键注册研究。 
  • 全球临床试验管理:国际品牌EDC系统Trial Master支持多国数据实时同步,远程监查工具降低40%的跨境管理成本
  • 生态协同:与跨国药企、海外CRO及研究中心成为战略伙伴,共建“研发桥”,2025年已签署多项海外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订单

 

有临医药将持续深化"全球协同+本地深耕"的双轮战略,同步引进海外优质品种,加速本土创新产品国际化业务合作进程。

 

 

 

挑战与未来:科学转化与商业落地的关键命题

 

  • 生物标志物困境:如何精准筛选疫苗获益人群?现有KRAS突变、Claudin 18.2表达等指标预测价值有限;
  • 联合治疗优化:疫苗与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ME调节剂的序贯方案仍需探索;
  • 可及性鸿沟:个性化疫苗的高成本如何破解?模块化新抗原库与通用型疫苗或是方向;
  • 监管协同:全球临床试验数据互认、适应症外推标准亟待统一。

 

 

回放视频请移步至 https://mp.weixin.qq.com/s/JlYUX0pnbq-02G6RsOThLw

 

 

 

互动问答

 

Q1:为什么胰腺癌疫苗的研发面临较大挑战?

  • 肿瘤内在机制:

KRAS突变驱动免疫逃逸:约90%胰腺癌存在KRAS突变,其下游信号(如自噬、PD-L1表达)抑制T细胞功能,削弱疫苗疗效。

低肿瘤突变负荷(TMB):胰腺癌基因组稳定,新抗原产生少,难以激活足够免疫反应。

肿瘤微环境(TME)抑制(文档1):

富含免疫抑制细胞(如MDSC、Treg)、高基质密度(如胶原蛋白)阻碍T细胞浸润。

免疫检查点(如PD-L1、CTLA-4)表达上调,抑制T细胞活性。

疫苗类型局限性:

传统疫苗(如全细胞疫苗)抗原覆盖不全,易引发免疫耐受;核酸疫苗虽具潜力,但临床数据有限。

胰腺癌疫苗研发困难主要源于肿瘤内在的KRAS突变和低TMB导致新抗原不足,以及免疫抑制性TME的物理和分子屏障。此外,现有疫苗类型在抗原设计、递送效率及联合治疗策略上仍需优化。

 

 

Q2:mRNA疫苗相较于传统胰腺癌疫苗有哪些优势?

  • 抗原设计精准性:

可基于患者肿瘤突变组定制疫苗,靶向新抗原(如KRAS G12D),避免无效抗原干扰。

支持编码多表位蛋白,覆盖肿瘤异质性。

  • 免疫激活机制:

同时激活先天免疫(通过PRR识别mRNA)和适应性免疫(CD8+ T细胞、抗体),突破传统疫苗单一机制局限。

低剂量即可诱导高强度免疫应答(如小鼠模型中显著延长生存期)。

技术优势:

  • 快速生产:mRNA可在数周内合成,适应肿瘤快速进展需求。
  • 安全性高:无整合风险,可重复接种;临床试验中未报告严重毒性(如NCT03948763)。
  • 联合治疗潜力:可协同PD-1抑制剂或化疗,增强疗效。

 

mRNA疫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优势包括:

精准性:个体化设计靶向新抗原,突破传统疫苗的广谱低效问题;

双重免疫激活:协同先天与适应性免疫,克服肿瘤免疫逃逸;

技术优势:快速迭代、低毒性和联合治疗兼容性,为突破胰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提供新路径。

 

 

Q3:胰腺癌疫苗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胰腺癌疫苗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围绕克服其免疫原性差、肿瘤异质性强和微环境抑制等核心挑战展开。

 

个性化疫苗:精准打击肿瘤特异性抗原​​

  • 全外显子组+RNA测序:通过高通量测序识别肿瘤特异性突变,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高亲和力MHC结合肽。
  • 动态监测与调整:利用液体活检(ctDNA)实时追踪肿瘤进化,动态更新疫苗靶点,应对克隆演变。案例:个性化Neoantigen疫苗(如RO7198457)联合FOLFIRINOX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I期试验中,50%患者产生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Nature, 2023)。
  • 广谱靶点:开发针对KRAS G12D/V突变、端粒酶(hTERT)、MUC1等共享抗原的疫苗,扩大适用人群。

 联合疗法:打破免疫抑制微环境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PD-1/PD-L1抑制剂:解除T细胞耗竭(如GVAX联合伊匹木单抗的II期试验显示生存期延长趋势)。
  • CTLA-4抑制剂:增强初始T细胞活化(如ipilimumab联合化疗的III期试验探索中)。
  • VEGF药物:抑制血管生成,增强DC迁移(如贝伐珠单抗联合GVAX的II期试验)。
  • STING激动剂STING通路激活:诱导I型干扰素分泌,激活DC(如ADU-S100联合放疗的I期试验)。

 

尽管挑战重重,但mRNA疫苗、Neoantigen疫苗和联合疗法的突破已为胰腺癌治疗带来曙光,未来有望将其从“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实现长期生存获益

 

 

Q4: 免疫原性差会产生很大问题,如何提高免疫原性?

 

优化抗原选择: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由肿瘤特异性突变产生,无中枢免疫耐受,可激活强效T细胞反应。如:mRNA-5671/V941(靶向KRAS G12D/V/R突变)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I期试验显示安全性,并诱导T细胞应答(NCT03948763)。个性化Neoantigen疫苗(如RO7198457)联合FOLFIRINOX和阿替利珠单抗的I期试验中,50%患者产生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NCT04161755)

共享肿瘤抗原:适用于低TMB肿瘤,如端粒酶(hTERT)、MUC1、WT1。如结合佐剂(如GM-CSF)增强抗原提呈;使用长肽疫苗(SLP)促进DC交叉呈递(如GV1001联合GM-CSF的I/II期试验)

联合免疫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解除T细胞抑制(如PD-1/PD-L1、CTLA-4阻断)

重塑微环境: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T细胞浸润;联合基质降解酶​​破坏致密基质(如透明质酸酶PEGPH20)等。

 

 

小临贴心提示

感谢收看有临直播并积极参与互动的观众,本次20位获奖名单已产生(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您联系),礼品也会于下周一寄出。更多精彩活动,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