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肿瘤疫苗既可以治疗肿瘤,又能产生抗肿瘤记忆,一旦使用过后,便不会再罹患相同的癌症。这个理想有多远?
抗肿瘤新药的研发过程通常经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I期、II期、III期)和上市后研究(IV期)的过程。临床药理学研究贯穿整个药物研发过程(图1),并且在研发早期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的次数比较多;后期也会进行相应的临床药物学研究,但相对研究早期研究阶段,研究数目有所减少。
肿瘤细胞的突变会产生新抗原,由于这些新抗原通常只存在于肿瘤细胞内,因此它们成为了开发肿瘤治疗性疫苗的有效靶点。
近年来,细胞治疗在国内外迅速发展,随着基因编辑、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基础研究、相关技术和临床探索的发展和相关利好政策的驱动,细胞治疗成为了一些难治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鼠类肉瘤病毒同源癌基因(rat sarcoma viraloncogene homolog,RAS)是首个被发现的人类肿瘤基因,主要有KRAS、HRAS、NRA 3种亚型。RAS突变引发的癌症约占人类癌症的30%[1],而KRAS基因突变占RAS基因突变总数的85%(NRAS占12%,HRAS占3%)[2],因此KRAS也被誉为癌症治疗的“靶点之王”。
EGFR基因由7号染色体上的28个外显子组成,其中20外显子负责转录E762 -K823位置的氨基酸,其中包括由E762-M766氨基酸构成的C-螺旋以及由A767-V774氨基酸构成的环。20外显子中最常见的插入突变位点为D770_N771insX,其次是V769_D770insX。763_764insFQEA是目前发现的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中的敏感突变,约占EGFR ex20ins的6%,是对一代EGFR-TKIs都敏感的突变。